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即將在明年1月就任,內閣新人事也一一浮上檯面,位居經貿發展重要關鍵的商務部長,確定由美國億萬富豪、金融服務公司「建達」執行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出任,盧特尼克一直是川普政策主張的堅定支持者,預估未來商務部將在執行川普的關稅政策上扮演關鍵角色。
究竟川普上任之後,對國際經貿關係將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北威論壇日前以「川普2.0國際政經新局勢」為題,邀請國內專家學者分析討論政經形勢,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川普一直以來不斷強調關稅政策,因為他始終相信關稅萬能,並不相信補貼政策、氣候變遷與對外結盟,但他並非單純的單邊主義,而是「交易式的孤立主義」,由於美國的貿易逆差從2018年的8,700億美元,到去年已經高漲到1.6兆美元,因此川普也想藉由進口關稅的大幅增加,促使製造業回流美國;值得注意的是,對臺灣產業的衝擊可能會更大,儘管川普是要對所有的國家加徵關稅,但臺灣近年來對美出口大幅成長,加上川普對中國的關稅特別重,在供應鏈中的臺灣廠商都會受到波及。
劉大年表示,一旦川普對全球課徵高關稅,中國和歐盟等經濟體都將採取報復手段,屆時可能引起另一波通膨並且影響股匯市;不過川普的關稅政策本身也有矛盾之處,因為美國經濟環境現在最大問題就在於通膨,但加徵關稅將進一步推升物價漲幅,因此未來美國在這方面的政策,還有許多力量互相拉扯。
臺灣大學財經系兼任教授劉憶如說,臺灣為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對中出口比重從42%下降到35%,對美出口則從14%提升到17.5%,她表示減少對中國出口的過度依賴是正確方向,但對美國增加過快也形成另一個隱憂,尤其對中國減少的出口貨類以傳統產業為主,但對美國增加的卻是高科技,產業結構的不平衡越來越擴大,川普上任後對高科技產業的衝擊要特別注意,而傳統產業被壓縮的生存空間,也必須要尋求解決之道。
臺新投信董事長鄭貞茂表示,對於川普宣稱的政策需要嚴肅看待,但也不至於將每句話都奉為「聖經」,雖然共和黨是國會多數黨,但建制派不見得會支持擴大赤字,在他上任之後,股匯市這些資本市場終歸還是回到經濟基本面,課徵關稅的問題也會考量到現實面的影響,而川普的原則已經表明,符合資格赴美投資,可能不受關稅影響,公司稅還可能減輕,臺灣許多重量級大廠都已經提早布局,臺商赴美還是有很大商機,不一定要完全悲觀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