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及生活型態改變,蔬菜吃太少、吃太油,不少民眾膽固醇飆高,血液中流通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濃度高於正常值時,就變成高血脂,增加血管阻塞、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成為現代人健康隱憂。
再看看台灣十大死因中,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與高血壓等都和高血脂有關,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有四分之一的成人都有高血壓,1成有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也有2成6,每四個就有一個人有高血脂問題,三高患者的心血管風險更是一般人的1.4到1.7倍,台灣動脈硬化暨血管病醫學會理事長劉言彬說,三高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高血脂」,但高血脂症狀不明顯,難以自我量測,造成患者在疾病防治上更加困難,要降血脂,就得好好控制低密度膽固醇,但臺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高憲立醫師秀出數據,發現臺灣有近半數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只無法控制壞膽固醇在70,連100都有困難,TAPE2015年台灣大規模調查,心血管疾病病人只有46%病人達到控制到100的寬鬆標準,不到一半病人應該控制在70,但卻只控制到100。綜觀亞洲地區的數據心血管病人控制壞膽固醇的數字更慘,只有2成可以控制在標準的70,已經到21世紀的現在,有這麼多好的藥物與檢查,可是實際上即使醫師努力,最後能達標的病人不到3成,這是很嚴重的事情。
高醫師分析患者不遵照醫囑服藥的主因,就是患者覺得吃西藥太多對身體不好,坊間甚至還謠傳吃降血脂的藥會增加失智、中風風險,但根據研究降血脂的藥物並不會增加罹患這些疾病的風險,不少民眾就診時,還會跟醫生說我的藥還有剩,不用開給我,一問,才發現開兩顆給他吃,他只吃一顆,自己減藥,以為吃魚油、姜黃、紅麴這些號稱可以降膽固醇的保健食品就可以控制膽固醇,但這樣的想法大錯特錯,高醫師說號稱降膽固醇的保健食品廣告衝刺,像是魚油、紅麴、姜黃素等等,但抱歉這些都是健康食品不是藥物,根據2023美國心臟醫學會雜誌發表的研究顯示,像是魚油、肉桂、大蒜、姜黃,植物膽固醇、紅麴,真正降膽固醇效力非常有限,唯一一枝獨秀的是藥物,只有藥物能真正降膽固醇,其他沒用甚至還會增加膽固醇,更可笑的是,比起來他跟安慰劑一樣,也就是說你給病人喝白開水也跟吃健康食品一樣沒效果,請大家千萬不要相信花大錢吃這些保健食品可以達到降膽固醇效果,對心血管患者來說遵從醫囑服藥才是降膽固醇根本的方法。
高醫師表示一般人低密度膽固醇應該控制在100 mg/dl,若生活調整超過3個月沒有達標就要就醫,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則應該控制在70 mg/dl,合併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反覆發作就要控制在55 mg/dl,越低越好,均衡飲食,少吃豬皮、雞皮,內臟,帶殼海鮮,有腳的海鮮也儘量少吃,才有助預防心血管風險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