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詐騙集團的手法不斷更新,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警方也持續加重打詐力道,根據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數據,從去年12月至今,投資相關案件由每天平均186件下降至90件,非投資相關案件,則是由每天平均314件下降至250件,顯示在跨部會合作及公私協力之下,打詐成效已初步展現。
分析新型態的詐騙手法,還是以網路購物、假投資、假買家騙賣家、及假中獎通知和假交友為主要類型,其中財損達千萬元以上的案件,多以假投資詐騙為大宗,嘉義市政府警察局局長沈炳信,就以真實案例來說明詐騙集團的慣用話術(話帶)
警方也依據近年來受理詐欺案的經驗,列出容易上當受騙的被害人特徵,包括:下載來路不明的APP、急著要找出房契與地契、表示自己收到了國際包裹或禮物、一邊講電話一邊操作電腦或手機、還有想透過網路申辦貸款、突然談起網路戀愛、以及明明沒有股票帳戶卻說要投資、平時對虛擬貨幣沒有研究卻要投入資金、最後就是接到自稱機關團體的電話,長時間通話不掛斷等,都是常見的被害人特徵,而這些特徵都源自於受害者期待致富或渴望被愛、被關懷的心理,往往會影響判斷力,不知不覺就踏進陷阱,甚至不相信自己遇到詐騙、或已經深陷其中但不敢說(話帶)
為防制詐欺案,政府也精進識詐策略,擴大多元管道宣導,把握分層、分眾、分齡原則來強化犯罪預防,如:走入校園為青少年建構法治教育觀念,推動各行各業提升識詐能力,公私單位積極合作阻詐…等,而詐騙模式推陳出新,最重要的還是民眾必須將防詐意識落實在生活中(話帶)
除了幫自己拉好打詐警戒線,平時也可多關心親朋好友或同事,許多被害人在遭受詐騙前,其實都會有徵兆出現,如果及早發現就能避免風險,防止憾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