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進行「113年國民人權意識民意調查」調查,人權會副主委王幼玲指出,根據民調顯示,臺灣民眾高度關注不利處境群體的人權和「勞動權」、「居住權」、「教育權」等基本人權,且民眾對政府在校園霸凌防制方面的表現感到不滿,不過人權會近日因預算刪減無法有效推動相關計畫,將對弱勢群體的人權產生不利影響,也將影響人權會對政府落實社會福利、保障人權和國際人權公約的監督,對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產生長期負面影響。
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蕭新煌則分析民調指出,在臺灣人權進展方面,臺灣經過40年公民運動的推動,已成為高度重視人權的社會,民眾普遍認同人權議題的重要性;民眾滿意度差異部分,民眾對「自由權」、「生存權」、「財產權」的保障績效較為肯定,但對「社會福利」、「隱私」、「平等」和「不受歧視」的保障則較不滿意;但也認為政府在「社會福利」和「平等」方面需要更積極的作為;對於政府的政策滿意度部分,「族群文化人權」、「女性職場平等」和「身心障礙者就業」等較受肯定,但「居住權」和「校園霸凌」等議題則較不滿意。
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鄒筱涵也說,臺灣在人權保障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尤其是在公民運動長期的推動努力及政府的回應下,充分表示民眾對於人權社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然而,在社會福利、平等、新興弱勢族群的人權保障,以及AI可能帶來的人權挑戰等方面,仍有許多進步空間,政府和公民社會應共同努力,針對具體政策進行改善,並關注仇恨言論等潛在威脅,以進一步提升臺灣的人權環境。
監察委員葉大華則說,監察院跟人權會受理案件大多是跟弱勢人權相關,如果沒有預算執行必要的申訴跟救濟案件調查,這樣的做法是跟弱勢人民對立,使監察院無法保障人權。
王幼玲表示,原預定於114年度辦理的多項重要人權計畫,包括「心理社會障礙者工作及就業權監督計畫」、「促進家事移工勞動權益計畫」、「適足居住權下公產管理衍生強迫遷徙之專案訪談專案計畫」、「校園師對生暴力處理機制」等,都是民眾所關切的重要人權業務,且為急迫需解決的重要議題,人權會於114年也將撰擬兩公約獨立評估意見,接續亦有相關國際公約國家報告需陸續提出,內容涵蓋平等、勞動、居住等權利,都因預算遭刪減,勢必嚴重損及對不利處境群體人權保障,也進而影響人權會對政府機關落實社會福利與保障各項措施之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