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來一杯手搖飲是不少民眾的小確幸,但小心落入甜蜜陷阱,在台灣,每4個人就有1人血糖達到糖尿病前期的標準,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王景淵醫師點出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30-40歲的患者正大量增加中,如何預防糖尿病,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美國糖尿病學會最新指引破解吃水果太甜可能會得糖尿病的迷思,只要每天攝取200公克高營養密度、俗稱低GI的低升糖指數水果,適量的水果攝取可以減少血糖波動,降低近4成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這觀念本來就在,但關鍵在台灣水果太好吃,大家沒有量的觀念,而不是不能吃,我們常跟糖尿病說,誇張地來說你要吃西瓜、木瓜、巧克力蛋糕是你的自由,但你要有分量的概念,台灣問題出在份量而非在水果不能吃,水果在維生素、纖維、營養素都很重要的,關鍵是適量攝取,一天兩份水果。
一天吃兩份水果對台灣人來說卻不一定能做得到,因為根據調查8成民眾每天水果攝取量不足兩份,導致膳食纖維、天然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但吃太多也不行,在王醫師的門診就常碰到這類病友,經常看到病友拿湯匙挖西瓜吃,而非切一小片吃,但你會發現有趣的行為是,你在宴席上,一片西瓜切成10片,吃兩片你就不想吃了,但拿湯匙挖,你會不停挖下去,有時慾望會比真正需求來得更多,克服慾望就是要找方法學、找到分量,這樣才能讓營養師事倍功半做教育工作。
每天兩份水果怎麼選,營養師何明華說掌握2高1低關鍵,從早餐開始或餐前就先吃,優先選擇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低升糖指數的水果,奇異果、小番茄、芭樂、蘋果都是很好的選擇。每天吃200克水果又是什麼樣的概念呢,何明華教大家用300毫升的碗當容器,水果裝8分滿,這樣就是兩份的概念,每分約60大卡,就可以遠離糖尿病風險,但千萬不能以為吃了水果就不吃蔬菜,因為他們營養素不同,吃的順序也很重要,一餐中,若擺在後面吃,前面吃蔬菜、蛋白質,最後吃糖類、水果,對整餐的血糖來說會較穩定。
如果想知道自己吃甚麼食物血糖容易飆高,也可以這樣做,每人吃進的食物,血糖表現不太一樣,因為有可能這水果是中高低GI,我吃的血糖高,但你吃了沒有,所以實測血糖更重要,就像大家覺得地瓜很健康,衛教診間常衛教民眾不要吃白飯改吃地瓜,但很多人回饋他吃地瓜血糖也很高,所以實測很重要。
健康從早餐開始,何明華建議早餐時可選擇一份低GI、高營養密度、高膳食纖維的水果,並將澱粉攝取量減半,搭配蔬菜。在總熱量不變的情況下,既能達到營養均衡,又能穩定餐後血糖。例如,一份控糖早餐可包含一顆奇異果、一片全麥吐司、一個荷包蛋搭配生菜與番茄。對於外食族,也可以將早餐的澱粉減半,自行準備一份水果,健康跟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