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全球資訊網

:::

新聞特寫

發布日期:114-03-17

發布單位:警察廣播電臺新聞科

0317新聞特寫--美國躍升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海外佈局促進雙贏更顯重要
日前財政部公佈的最新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今年2月出口規模為413.1億美元,創下歷年同月最佳記錄,年增率高達31.5%,已經連續16個月正成長,主要出口貨類在2月份全面揚升,其中資通與視聽產品年增65.5%再度刷新單月新高,電子零組件也呈現了24.6%的成長幅度;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原先預估2月出口增幅介於16%至20%之間,但最終表現遠超過預期水準,如果排除春節工作天數影響,將1、2月合併來看,出口金額達800.2億美元,這是歷年同期最高規模。

2月的出口表現還有一大亮點,主要出口市場當中,美國在相隔24年後,首度超越中國大陸及香港,重登我國第1大出口市場寶座,對美國的出口值117.7億美元是史上單月次高,年增率高達65.6%,也是5大市場裡面是最強;同樣將1、2月合併計算,對美國及對東協的出口值都是歷年同期最高,這兩個地區對我國總出口增幅,分別貢獻了6.9以及3.8個百分點,而在AI浪潮席捲下,我國對各主要市場的出口都是以資通與視聽產品為主要引擎,成長幅度高達34%到74%之間。

出口成長固然值得歡慶,不過卻也可能觸動美國政府對關稅和外貿方面的敏感神經,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指出,由於臺灣的高科技產品在ITA資訊協定下適用零關稅,從對等關稅的角度來看,美國前15大貿易夥伴中,只有臺灣的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率1.7和日本的1.9低於美國的2.2,這也是美國認為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原因之一,若以貿易依存度來看,美國只有25%,但臺灣卻高達113%,經濟體系極端高度與貿易相關,其中出口是最主要的經濟動能,儘管過去依賴中國市場的局面已經移轉到美國,但在美中衝突的情況下,造成的衝擊不分軒輊,不過從川普在上個任期時的情況來看,臺灣的處境並非完全沒有轉圜餘地。

劉憶如教授分析,川普舞劍、意在中國,但關稅戰造成的供應鏈重組,使得全球產業佈局面臨重新洗牌的情勢成為不可逆的現象,臺灣難以置身事外,要如何扭轉劣勢,是業界和政府都必須認真看待的議題。經濟部次長江文若指出,賴清德總統在2月份國安會議後提出的「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已經揭示了我國對美國經貿的重要政策方向,江文若次長也在國安會議召開前率團前往美國華府訪問、強化雙方溝通,並且積極盤點我國產業在川普政策下的影響。

過去幾年來,臺廠生產基地先是從中國轉往新南向,接著是配合美國市場的需求而進軍墨西哥,海外佈局的彈性及靈活度,向來是臺灣業者的一大優勢;面對美國總統川普祭出低關稅甚至零關稅的誘因,要求企業擴大對美投資、帶動當地就業市場,這對臺灣廠商的經營策略來說並非最大挑戰,至於要如何持續掌握關鍵技術優勢,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兼顧促進雙邊貿易平衡,達成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則是當前最重要的目標。
相關語音:
  • 0317新聞特寫--美國躍升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 海外佈局促進雙贏更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