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每日往返的通學路程,到夜色裡飄著油煙香氣的市井巷弄,這些日常中看似微不足道的空氣品質問題,正在透過「環境許願池」進入政策視野。環境部今年正式發布《空氣品質政策白皮書》,強調將全民許願機制作為治理設計的重要一環,翻轉過去政策由上而下的單向模式。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這本白皮書是廣納民意,由下而上以人為本的新型里程碑,不光會由專家撰寫,民眾的意見也會藉由許願池而一同加入,成為政策核心的一環。
環境部大氣司司長黃偉鳴指出,這份白皮書是歷經半年、經由「許願池→公民咖啡館→專家論壇→科技平台」四部曲流程,最終匯集570 條民眾與專家建言而成的成果,是台灣第一本集結民意、專業、科學與跨部門協作的新型治理白皮書。
在空氣品質治理方面,提出2030年PM2.5 年均值 降至10微克的目標,並將「民眾感受」納入政策優先排序標準。過去政策主要依據監測數據與科學模擬,較難即時回應民眾生活不便,如夜間異味、通學路段車流密集等狀況。環境部即將透過「願望池」,將得以辨識這些非典型汙染源,並結合地方政府行動方案,納入治理優先區域。環境部大氣司司長黃偉鳴強調,對於提升空氣品質的作為將會再進一步提升,在過去都關注在汽車車輪磨擦或是尾氣排放導致的空氣污染,現在要專注的是非尾氣的排放。
近日,環保團體舉辦「減塑許願池」行動,呼籲政府從源頭控管塑膠生產,並反對中油新四輕擴建案,民眾及環團紛紛手持許願籤表達生活中遭遇的塑膠困境,象徵希望願望由下而上影響政策方向。綠色和平減塑專案負責人張凱婷說,全球已有近百國支持減少「塑膠生產與消費」作為解決塑膠污染的策略,期待環境部帶領國民一同施行減塑行動,從源頭管制塑膠產源,別再擴大民眾使用塑膠的頻率。
「一次用產品減量里程碑」也開始接收公民意見,回應對於過度包裝與網購包材的疑慮。平台收到多筆來自民間的建議,反映學校午餐、點心仍使用大量塑膠器皿與包材。環境部表示,已評估學校午餐塑膠使用問題,將納入未來減塑政策考量,並擬在適當時機推動相關試辦計畫。資源循環署賴瀅瀅呼籲,空品政策不能再只是科學數據與法規文字,我們必須聽見每個生活現場的聲音。
面對氣候變遷與民眾對生活環境品質的期待提升,政府逐步將政策制定邏輯,從「由上而下」調整為「由下而上」。環境部強調,公民參與不只是形式,更是未來政策治理的核心路徑。透過「環境許願池」的累積與實踐,持續強化與社會的連結,讓每一個願望都不再只是期盼,而是走向實現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