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全球資訊網

:::

新聞特寫

發布日期:114-07-03

發布單位:警察廣播電臺新聞科

0703新聞特寫--2050年淨零碳排時代 碳有價時代來臨

台灣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環境部去年8月公告三項子法,包括《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與《碳費徵收對象減量指定目標》,規劃自2025年啟動碳費制度並於2026年正式徵收。首波對象為年排放超過2萬5千公噸二氧化碳當的固定污染源事業,初期費率每噸300元,通過減量計畫者可享優惠費率,每噸50至100元不等。環境部長彭啟明強調,不是財政手段,而是透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與社會減碳轉型。此政策也為台灣回應國際碳邊境  機制(CBAM)奠定基礎。
環境部指出,初期納入範圍共約281家事業單位、500個排放源,涵蓋全國超過五成排碳量。自2025年起,企業須依規定申報2024年度排放量,並提出自主減量計畫,通過審查者方可適用優惠費率。考量特定產業競爭壓力,對鋼鐵、水泥等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提供逐年調整的排放係數折抵機制。碳費收入依《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3條全數匯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款用於節能減碳研發、設備更新、氣候調適與社會公平轉型。但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表示,台灣引進碳費制度,政府跟民間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對於外界關心的民生與產業衝擊,環境部引述模型試算表示,即使未來費率調升至每噸1,000元,對國內生產總值影響僅0.02%至0.18%,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加幅度則不超過0.12%。例如水泥、鋼鐵等關鍵建材成本增幅皆小於1%。大型企業如中鋼、台積電等,碳費支出占整體營收不到1%,短期內不致對價格造成明顯影響,並將加速導入減碳技術。環境部為加強政策說明與透明度,推出碳費制度系列影片解釋制度設計、費率機制與抵減條件,提供民眾與企業參考。
然而,民間團體仍對制度設計存有疑慮。綠色和平等民間環保圖體指出,目前碳費費率過低,無法有效反映環境成本,主張起徵標準應調高至每噸500元,並取消過多折扣與免徵門檻,才能真正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並且質疑,若碳費資金過度分配至地方、缺乏成效監督,將無助減碳成果。環境部對此表示,將設計經費效益評估機制,並公開收支明細與使用項目,期透過社會參與與公民監督建構信任機制。未來碳費制度也將逐步與碳交易市場(ETS)接軌,滾動式調整費率與門檻。
環境部長彭啟明坦言,台灣推動碳定價制度起步晚、挑戰多,但這是不得不面對的關鍵改革。他強調:「我們已經慢了100天,但接下來會加速追趕。」預計今年完成企業試行申報、2026年正式啟動徵收,2030年以後進一步銜接碳市場與國際規範,期望成為亞洲區域綠色轉型的典範,讓碳費不只是企業負擔,而是全民共識的淨零推手。
 
相關語音:
  • 0703新聞特寫--2050年淨零碳排時代 碳有價時代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