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颱風「丹娜絲」7月6號深夜自嘉義布袋登陸,成為中央氣象署自有紀錄以來,首度正面侵襲嘉義的颱風,隨著颱風中心從西南內陸掠過,包括布袋、新塭、東石與義竹等設有浮動光電場域的地區,皆傳出嚴重災情。強風不僅將大量光電板模組掀翻破裂,還導致零件四散於魚塭、水面與農地,暴露綠能設施在極端氣候下的脆弱性,引發外界對能源轉型與災害應變間平衡的高度關注。
嘉義縣政府初步統計,受損模組超過14萬片,總重量逾2,800公噸,面板碎裂與支架解體情況導致災後清理困難,收拾進度嚴重落後,也引起當地民眾對環境污染風險的疑慮。針對光電設施毀損對生態可能造成的衝擊,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將全力協調環境部、能源署與地方政府協助業者清理災區。他指出,太陽能板主要由鋁框、強化玻璃、EVA(乙烯-醋酸乙烯酯)封裝膜與矽晶發電元件構成,並不含液體或重金屬溶出物,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非「有害廢棄物」,回收率最高可達92%,處理方式已有完善機制。
不過,社區居民仍擔憂,若破碎光電板長期浸泡水域,可能造成重金屬釋出、影響漁塭水質與土壤安全。彭啟明強調,環境部已於風災過後,前往嘉南地區四個主要災損案場採樣,初步檢驗顯示,鉛濃度為「零檢出」、銅濃度亦低於環境標準,未發現重金屬異常,傳聞並無科學依據。環境部也啟動長期水質與土壤監測計畫,將於颱風後第一週展開第二輪採樣,並規劃未來每兩週進行一次定期檢測,確保環境與生態安全。
彭啟明呼籲,目前已發函要求光電業者於兩週內完成光電板模組殘骸清除作業,逾期未改善者,將依《廢棄物清理法》裁處最高新台幣300萬元罰鍰,並列入未來綠能補助與評估紀錄中,強化業者責任機制。環境部表示,將持續監督光電場災後修復進度,並與經濟部共同檢討災害應對措施,提升綠能設施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與應變能力。民眾若在家中附近發現廢棄光電板,也可通報嘉義縣環保局協助回收處理。
丹娜絲颱風不僅是嘉義首次正面遭遇強烈風災,也成為綠能設施安全韌性的實質壓力測試。在氣候變遷導致極端天氣頻繁的時代,綠能建設的防災能力與永續 營運 機制將成為未來能源政策的核心一環。唯有在推進能源轉型的同時,納入風險治理思維,方能確保「能源轉型」不成為「風險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