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霸凌防制宣傳影片,邀請校園反霸凌公益大使林郁婷協助拍攝,透過不同霸凌樣態範例,鼓勵旁觀者釋出善意,成為化解霸凌事件的契機。
林郁婷在去年巴黎奧運期間,參加女子57公斤級比賽,卻遇到愛爾蘭前拳王麥格根、金牌戰對手波蘭選手賽琳梅塔、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等人,在社群發文影射林郁婷具有性別爭議,讓她陷入網路霸凌風波。影片中林郁婷感謝大家在比賽期間給予的支持力量,她希望更多人一起將力量傳遞出去。
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根據研究,旁觀者的介入可能大幅降低霸凌行為所帶來的傷害。因此最新霸凌防制宣導影片傳遞「旁觀者正義」的概念,鼓勵學生及家長在安全情況下伸出援手。「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也增訂第22條,學生為了避免自己或他人生命、身體受到不法侵害,可以採取必要措施,而不受處罰。
教育部目前將霸凌分為五類,分別是肢體霸凌、關係霸凌、言語霸凌、網路霸凌及反擊霸凌。教育部也分析,霸凌事件通常不會只出現單一型態,而網路霸凌由於具有匿名性、不用直接面對被霸凌者、散播速度快而廣,且無法取消等因素,讓網路霸凌更容易發生,且造成的傷害更大。
有部分學生無法分辨開玩笑與霸凌的界線,對此教育部校園霸凌事件專業調和及調查人才庫呂丹琪律師說明,霸凌事件包含四要件,第一是出現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戲弄等客觀行為,第二是行為人直接或間接故意的主觀加害意識,第三是持續性發生,第四是造成被行為人身心傷害。
呂丹琪律師也進一步提醒,霸凌事件的參與人當中,有6成5是旁觀者,但若跟著起鬨、嘲笑、留言,則可能變成共同行為人,將負法律責任;反之,如果能給予各種形式的小小善意,情況可能完全不同。
那麼遇到身邊出現霸凌究竟該怎麼辦呢?除了當下挺身而出 、關懷傾聽,教育部也設置了24小時1953反霸凌專線,以及「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網站留言專區,其他包含向信任的導師、輔導室或學務處,或是同學好友訴說,也都能夠嘗試。教育部113年4月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建置專業調和及調查人才庫、辦理事件處理相關人員知能研習等,明訂各校積極推動校園霸凌防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