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琴蛙過去被認定分布在琉球南部的石垣島、西表島,以及臺灣的南投縣魚池鄉。但經由臺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的合作研究,證明臺灣與琉球的豎琴蛙有明顯差異,為一個獨立物種,並加以命名為「魚池琴蛙」,同時以陳世煌教授的名字拼音登錄物種拉丁學名,表彰陳教授40年前發現物種的重大貢獻。
主持本研究的臺師大生命科學系林思民教授表示,一開始是想知道臺灣與琉球兩地之間的蛙群究竟有什麼樣的親緣關係與演化歷程?沒想到經過遺傳鑑定,發現兩處豎琴蛙已經有明顯的遺傳分化,最明顯的就是叫聲的差異。
研究團隊比較了臺日兩地的蛙鳴頻譜,臺灣的豎琴蛙因為體型比較小,叫聲較為急促、音節數量較多,聲音的基礎頻率也較高。鳴叫聲是蛙類求偶時吸引母蛙最重要的工具,也是蛙種彼此判斷同類的依據。最後經由遺傳、形態、叫聲這三組不同的線索,終於將臺灣的物種確認為新種。收錄於《世界兩棲類物種》 (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 資料庫中,成為全球第8,862號有正式學名的兩棲類動物。
由於目前多數「琴蛙」都是以地名為名,例如琉球琴蛙、海南琴蛙、重慶琴蛙等,因此參考臺灣的琴蛙所在行政區域名稱,命名為「魚池琴蛙」。拉丁學名 Nidirana shyhhuangi ,則是為了表彰魚池琴蛙的40年前的發現者陳世煌教授,而以他的名字拉丁拼音登錄。
臺師大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陳世煌說,早在1980年代,當時他擔任臺師大助教,在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他就發現這個「形似腹斑蛙,但是體型較小」的蛙種,但由於在40年前缺乏可用的分子證據,此物種始終未能正式發表。
魚池琴蛙的繁殖行為相當特殊,雄蛙會在池邊挖築一個泥窩,發出求偶叫聲吸引雌蛙前來,將卵下在泥窩之中。小小的蝌蚪在泥窩之中孵化,直到下一次大雨的時候將泥窩沖毀,蝌蚪才回到水域進食與成長。由於這種特殊的生殖行為,魚池琴蛙對棲地土質的要求極為嚴苛,在臺灣只有南投縣蓮華池及日月潭發現分布約300到700隻。依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的定義,是不折不扣的世界級瀕危生物。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因為目前棲地周遭並無嚴格管制人員進出,也經常發生廢棄物汙染、人類對池沼邊坡的走動干擾,甚至土地開發等問題。2021年4月,魚池國中後方山坡發生清明掃墓火災,連續延燒4天,燒毀面積達12.7公頃,距離兩處魚池琴蛙棲地分別只有 4 公里及 5.7 公里。
林春富表示,農業部與臺北市立動物園等單位已積極投入保育行動,但也呼籲全民協力合作、共同執行,一起守護臺灣這座小島上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