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國民營養變遷調查發現國內有半數長者有骨質疏鬆問題,年過50停經後的女性更是高風險族群,平均每2個女性就有一個有骨鬆問題,男性則是4個有1個,當一個人骨鬆、肌力不足,家裡環境雜物多、燈光昏暗、姿勢性低血壓、用到容易暈眩肌肉無力的藥,就可能因此跌倒,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說這一跌倒就可能引發骨折、臥床、失能、死亡的連鎖效應。張醫師說人隨年紀增長肌力衰退,到了80歲肌力只剩50%,若跌倒骨折臥床,躺一周肌力迅速衰退10%,臥床3年有半數就會失能,半數可能因此死亡。有些長者因為害怕跌倒、覺得自己走路好慢,索性關在家不出門,但這一關,可能讓肌力退化得更快,跌倒的風險更高。
如何防跌延緩失能?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說可先從下載國健署「長者量六力」line官方帳號開始。
運動和營養補充也可以防跌,生活賦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職能治療師鍾孟修教大家一個輕鬆了解自己肌力夠不夠的方法,如果發現自己坐椅子再站起來需要扶就表示肌力不夠,民眾平時可以透過肌力核心和下肢訓練來維持肌力,最簡單的就是起立坐下,慢坐快起,一次做10-15下,一天做3-5組,提升肌耐力避免跌倒找上門。
除了維持肌力外,長者另一個健康議題就是防止骨質疏鬆惡化,但這前提是要知道自己有沒有骨鬆,因為根據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傅紹懷與國衛院合作研究發現,在雲林、彰化只有5%的長者知道自己有骨鬆問題,骨鬆會加劇骨折風險,如果發現自己開始駝背、身高縮水超過3公分以上就要警覺可能是骨鬆。
如果真的骨鬆到一定程度,現在也有對應的治療藥物,國衛院研究發現提升骨鬆患者抗骨鬆長效針劑的使用率,可降低15%患者再次骨折的風險,這種抗骨鬆的長效針劑健保也有條件給付,只要是骨密度低於-2.5以下且髖部、脊椎等四處中有一處骨折等4類患者都可適用,若骨密度相對較差,但沒有骨折,傅醫師建議可調整生活型態,戒菸戒酒,適時負重訓練,補充維生素D、曬太陽等來提升骨密度,也可考慮使用造骨類藥物加速改善骨密度,再銜接抗吸收藥物來維持,避免骨質疏鬆問題持續惡化。
傅紹懷醫師也提到臨床上常遇到有骨鬆的長輩因為牙齒出狀況、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擔心使用中斷單株抗體類的抗骨鬆藥物會加速脊椎骨折風險,所以自行停藥,不過仍建議須遵從醫囑用藥,因為長效針劑的使用不僅為自己的健康,一人可為健保省下兩萬元。並可大幅降低照顧等相關社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