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福部統計,臺灣早期療育通報個案2015年至2024 年間持續攀升,成長幅度高達88.9%,2017至2024八年間通報總數約為25萬人,但無法在當年度獲得至少一次療育服務的兒童卻高達其中九成。國教行動聯盟表示,無法即時接受療育,錯失黃金發展期,強烈呼籲政府應儘速增加療育量能、檢討制度缺失。
針對兒童早療效益,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明,以2024年為例,通報需求兒童將近4萬人,但政府僅增加1,483 人的療育量能,意味著高達96.21%兒童無法獲得即時療育,僅能被迫等待,「第一年你就要能進入到服務的人很少,除非有幾家真的在北部都會去的一個醫院,那我們講如果你延遲一年,孩子的發展遲緩程度就會增加20%的風險,而且如果你錯過了0到3歲的治療期,未來所謂特教生的比例,特別在神經發展障礙的比例就會拉高。」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研究員麥王若凡指出,現行補助方案對安置機構的支持不足,使育幼院內的孩子獲得穩定療育的難度高於一般家庭。政府應立即提供安置機構內的早療專業人員駐點服務,並確保孩子在入住後 3 個月內就能獲得療育評估與資源安排,讓這些孩子能夠擁有與一般家庭兒童相同的發展機會,「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政府跟社會應該立即行動,早療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關鍵,尤其是這群安置機構裡的孩子,更需要我們關注,這不僅關乎他們個人發展,也是我們整體的責任,我們呼籲政府企業社會大眾共同投入, 確保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及時早療服務,降低不可挽回的遺憾,讓他們有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秘書長魏嫚君則關注早療接送需求,她表示,根據協會調查顯示,家中若有早療需求的孩子,超過7成家長認為自己從未獲得社會支援,超過4成1的家長為了有早療需求的孩子離開職場,更有約九成三的家長認為,如果有人能協助接送孩子接受療育服務,將能大幅減輕家庭負擔,「我們覺得可以導入早療的喘息服務,像目前長照的制度裡面就有喘息服務,但是早療其實到現在都還沒有,那早療其實最需要的喘息服務,家長這樣子接送其實真的疲憊不堪,所以我們認為如果說即時性的喘息醫療服務可以介入的話,可以幫助這些照顧者的身心的壓力,減緩他們身心壓力並提升家庭功能的穩定性。」
國教盟暨相關團體與齊聚發聲的跨黨派立委提出三大訴求,第一是擴大早療資源,政府應加速增聘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心理治療師,並在各縣市增設更多早療據點,才能縮短評估與療育等待時間,第二是導入長照喘息接送,讓孩子真正能夠有穩定的車輛與人力接送,並將長照專用車輛納入早療系統,第三則是改革早療補助制度,使早療費用符合實際需求,並建立「全國早療資源平臺」,讓家庭與機構能夠清楚查詢各縣市的早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