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遍佈生活軌跡,今年「世界地球日」以「地球力」為主題,象徵地球不僅是自然能源的寶庫,更提供人類不同層面的力量,但塑膠卻同時化為呼吸中的微粒,也成為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垃圾。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安德森指出,塑膠污染已影響所有生態系與人類健康,每年約有一千九百至二千三百萬噸塑膠流入水域,若不採取行動,二○四○年恐增加五成。
國際社會響應聯合國號召,共同投入第六次《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會議,期望形成具法律約束力的條約。然而,儘管各國歷經十餘天協商,仍保留超過一千四百處以括號標註的爭議條文,凸顯減塑源頭、一次性淘汰、化學管制與健康保障等議題未達共識。產油與石化大國傾向聚焦回收與廢棄管理,歐盟與小島國則堅持必須從源頭減量,導致談判陷入膠著。瑞士綠色和平代表埃林針對第一版草案竟將歷屆討論最激烈的第六條「塑膠減產」刪除,削弱了公約的雄心,也違背多數國家訴求。並表示,若無具體減產目標,塑膠產量可能在二○五○年翻三倍,對生態與人類健康將造成不可逆衝擊。
面對國際僵局,台灣環境部重申,不會因此停下減塑腳步。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地球媽媽遇到塑膠危機,未來海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這次聯合國的會議,要近200個國家一致認同不是這麼容易,但台灣推動減塑的決心堅強,會透過系統性、商業化的結構讓它發生。另外,環境部已啟動資源循環升級中心,推動循環經濟與廢棄物減量實踐。彭啟明強調,「分階段、跨部門、全民參與」策略將持續推動。分階段目標方面,計畫制定一次性餐具、外帶包材與網購包裝的減量時程與循環材質比例指標;跨部門合作涵蓋教育部校園減塑教育及經濟部協助企業導入循環設計;全民參與則透過「環境許願池」平台徵集建議,並與專家共同研擬更貼近需求的政策。
國際談判雖受阻,但台灣仍將持續與全球接軌,參與政策與技術交流,以科學為基礎制定決策,確保國內步調符合國際趨勢。塑膠污染已成聯合國認定的「行星危機」,若未從源頭加強管控,僅靠末端回收難以應對日益累積的污染。雖然《全球塑膠公約》這次未能達成協議令人遺憾,但台灣選擇自主推動減塑政策,展現決心未來,將持續凝聚產官學民力量,讓減塑成為全民的行動,而非口號讓減塑不是選項,而是必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