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重回十大死因,每5人就有1人出現憂鬱、焦慮等精神疾患,15-24歲年輕族群自殺率明顯增加,心理健康問題成為國人嚴峻挑戰,沒有主動求助更是治療的瓶頸,當身邊的人出現心理困擾,你是不是也常想幫卻不知道該怎麼幫呢?衛福部與華心基金會合作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課程,教民眾怎麼掌握「傾聽給予鼓勵」五個行動來幫心理CPR,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張書森表示研究證實這樣的課程可以提高學員心理健康知能,提供他人心理健康急救的信心與意願,去除精神健康負面問題與汙名化,有別於專業諮商心理師,心理健康急救員扮演辨識心理需要救援、給予資源轉介的角色,他說心理健康急救跟這個專業的治療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它就像是CPR 一樣,CPR 不是心臟科醫師,也不是急診科醫師,它的目的呢,是讓一般大眾也能夠有能力去辨識需要急救的狀況,予以這個救命的這個支援。那心理健康急救呢,基於同樣這個原理,它不是要訓練成一般人成為專業者,也不是要讓一般人能夠去診斷或者治療,而是能夠辨識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不一定要這個困擾已經成為疾病的狀態,在有明顯的比如說焦慮、憂鬱、甚至自傷、自殺危機,或是有精神病、嚴重精神疾病困擾的早期,或甚至是物質濫用、中毒的狀況,都能夠適度的辨識,然後有這個信心能力去做適當的回應,給予適當的支持、資訊,再轉介到專業醫療。所以它也是鼓勵人,並不是承擔全部這個責任來處理這些問題,而是適當能夠轉介到後續的專業服務或是其他的服務。
聽到這裡好像還是有點抽象,華心基金會心理諮商師張瓈文說心理CPR課程核心為教授學員如何傾聽、給予支持、鼓勵尋求專業協助或其他支持,幫當事人度過心理難關,而這個傾聽就是不要帶批判性的傾聽,張瓈文說像我們在傾聽給鼓勵的這個聽的這個部分,我們強調的是非評判性的。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要讓當事人呢能夠盡情的去抒發他的感受,我們常常會勸說當事人說:「啊不會這樣的,你想太多了。」那事實上這句話本身就是在否定當事人的經驗,所以其實取而代之的,我們聽他講完,然後我們可能可以給他的回饋就是說:「那你一定非常的擔心。」或者「那你一定覺得很不舒服。」「那你這段時間一定很焦慮,很辛苦了。」也就是我們站在一個同理的立場,讓他把自己的感受表達清楚完了之後,你用一種同理的態度去理解他。也就是說:「啊那這段時間一定很辛苦了,那你會不會很累?最近有沒有睡好?」我們用這樣子的方式去關心他,而不急著去給他一個建議。要不然我們常常在聽到一個當事人負面的一些情緒經驗的時候,我們都很急著想要把它引導到正向的方向。那我們認為這件事情可以慢一點慢一點,不要急著要去引導到正向的方向。你先聽他講完,然後關心他,同理他說:「那你很辛苦了,這段時間一定壓力很大。」「好,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我需不需要去幫你跑跑腿?」「那你吃過飯了嗎?」「要不要幫你叫外送?」「還是說你現在想要做些什麼,我們一起去做,好嗎?」這個都是我們在傾聽給鼓勵的給,我們雖然不是專業人員,可是你可以給他的東西很多,你可以給他實質的幫助,去幫他領貨,去幫他跑腿,然後給他情緒價值,你給的情緒價值就是我懂你,好,「沒關係,我在聽。」「那你慢慢說。」「我不會批判你。」「那你可以放心的跟我講。」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跟他說的話,而不是急著說:「你想太多了啦!」「不會這樣。」「人家那個誰誰誰還不是過得很好。」「你看你擔心沒有工作,你學歷這麼高,人家那個誰高中畢業都可以找得到工作。」其實像這些話都是一種二度傷害,因為他已經對自己有很大的懷疑了,覺得說我是不是過太爽了,或者是別人覺得我命太好了,我是無病呻吟,可是他是真的很難受啊,所以幫忙他的一個前提就是我們要能夠讓他抒發,要能夠接納他這樣子的感受。
心理急救CPR課程開放一般民眾報名,上完課經過線上考試就可取得心理急救員證書,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陳柏熹說今年將派200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人員參訓,目標在117年前培訓2500人,部分人員也將在明年進一步培訓為種子教師,建構支持性的環境,讓有心理健康危機的人都能夠被接住,另外,考量男性自殺率高,但求助率低,因此放寬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適用範圍,不再侷限家暴議題,有職場壓力、法律困擾等議題都可以打電話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