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歷史博物館邁入70週年,今年秋天推出「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及「老派浪漫:館藏圖像創意應用特展」兩項展覽,展現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執行成果。
第一項「文物默默展」,透過「藝術史拼圖」、「保存與科學之鑰」、「修護師的處方箋」三個單元,呈現史博館修護臺灣美術作品的歷史軌跡,年代橫跨臺灣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二次大戰後的藝術創作,回顧臺灣藝術的豐富多樣性、海內外美術展覽及文化交流的記憶脈絡。第二項「老派浪漫展」,則是邀請五組當代藝術家,透過藝術共創、品牌合作與公益行動,將史博館典藏的文物圖像,轉譯為文創作品,重返生活現場,讓昔日的老派經典再現浪漫風華。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說,「文物默默展」是藏品的「重生」,「老派浪漫展」則是藏品的「新生」,發揮史博館對典藏臺灣美術文物研究、維護、展示與近用推廣的價值,讓不同世代的觀眾認識、欣賞屬於全民的珍貴資產。
在「文物默默展」中,觀眾可以一次看到張大千、林玉山、于右任等多位臺灣美術大師的作品修護前後對照與背後故事,還有修護師如何運用紅外線、X光等科學技術,檢視畫作層下的細節,發現原作隱藏的構圖與真跡,或是修護師如何為受損的書畫,訂製修護處方。以廖繼春1967年作品《幻想》為例,當時畫作名稱一度佚失,但史博館在修護過程中,發現畫作背面有1張字跡模糊的手寫標籤的殘字,還有2張點驗標籤與1張西班牙文的展覽標籤,後來比對1969年史博館曾邀請畫家參展馬德里西班牙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圖錄上的品名,才確定畫作原名。
藝術家吳隆榮表示,這次展出的是他1969年參加第十屆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作品《火雞》,已有56年歷史,還曾遭竊尋回,若沒有像史博館這樣的關心和修護,恐怕很難保存下來。這次展出蝕刻金屬版凸版印刷作品《星星節》 的藝術家廖修平,則感謝史博館在台灣最艱困的年代,給予許多年輕藝術家走向國際開拓眼界的機會。
這次「老派浪漫展」邀請的五組當代藝術家,分別是擅長複合媒材雕塑的洪易、致力於VR互動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投身絹印版畫的黃椿元、台灣唱片設計先驅李明道AKIBO,以及NCA共創計畫代表林家宇。觀眾在「光影互動」體驗區,拿起五位藝術家的文創作品,就能觸發投影裝置,認識對應的典藏原作,親身感受傳統藝術融入當代生活的浪漫風采。
史博館館長洪世佑認為,博物館文物的跨界創新與藝術應用是普世趨勢,像是梵谷的作品《雨中橋》及《梅樹開花》,就是深受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作品所啟發,目前史博館展出的陳國展老師的版畫,也應用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紋飾。史博館除了持續投入文物修護與研究,也積極讓庫房瑰寶成為啟發當代創作的養分,貼近民眾生活。
「文物默默展」及「老派浪漫展」即日起展出到11月9號,10月17號也將舉辦「文物默默展」座談會,邀請跨領域專家學者分享彼此在藝術史研究、博物館工作與文物修護領域的甘苦談,邀請大家一起來感受典藏修護與藝術應用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