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全球資訊網

:::

新聞特寫

發布日期:114-05-01

發布單位:警察廣播電臺新聞科

0501新聞特寫--川普就任100天全球經濟秩序面臨重組 臺灣二次轉型迎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已滿100天,儘管包括CNN、福斯新聞等美國當地主流媒體的民調都顯示,川普上任百日的支持度是70年來歷任美國總統的新低,不過川普不甩民調結果,他在密西根州舉行的慶祝大會上,向支持者宣稱自己創下美國歷屆政府最成功的100天政績。

就在這短短100天裡,川普大動作簽署142道行政命令、數量打破記錄,「美國優先」是所有政策的核心目標,而他推動的各項措施,讓全世界在政治、經濟和外交等領域波瀾不斷,其中「對等關稅」更對於全球經濟結構造成衝擊,臺灣經濟學會理事長林常青在央廣和東吳大學商學院所舉辦的論壇中分析,過去在全球化思維下,生產基地產生位移,但美國當地製造業卻在這樣的趨勢中逐漸被弱化,進而造成過度仰賴進口、貿易逆差擴大,以及就業市場萎縮等危機,因此川普以美國的消費市場規模作為優勢,直接透過高關稅手段,強硬打破既有的供應鏈結構,儘管因此讓現股市、匯市和債市出現短期劇烈波動,但對川普團隊來說這是必要之惡,而關稅政策只是個開端,研判後續還會有減稅等經濟政策,他認為川普政府在未來施政中的主要挑戰將在於重建和穩定美國的生產與消費,這也是川普要推動減稅措施以提振消費者信心的原因。

長期和美國政商界交流的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觀察指出,其實川普並非「狂人」,而是美國處於工業被掏空且國內貧富差距懸殊的經濟嚴重失衡,川普在競選期間以激進的政見獲得基層民眾支持,採取革命式的暴力破壞手段則是能夠最快速推翻既有經濟秩序的方式,革命過程中難免摸索修正,因此外界才會形容川普「最大的不變就是變」,朝令夕改讓各國疲於應付,不過這和川普想要重新建立平衡、改善貿易赤字的目標並不衝突,至於臺灣以出口為導向、從美國賺順差的經濟模式,也成為被川普針對的首要目標。

面對川普2.0對現有國際經貿體系的顛覆以及美國再工業化的趨勢,臺灣過去依賴出口順差、累積外匯的經濟模式已經不再適用,甚至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挑戰,必須藉此機會重新思考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和路徑,探索更加多元、不完全依賴出口,並能提升國民所得、解決內部失衡問題的新經濟模式,在這場動盪中,誰能先完成轉型,誰就能成為贏家;從實務面來看,改變既有的經濟思維,是順應變局免於被世界新秩序淘汰的第一步,黃志芳董事長建議,臺灣企業二次轉型要評估科技產業在美國和全球佈局的可能性,同時參與核心的金融、科技、產業操作,積極迎接AI帶來的產業變革,建立起獨特的競爭優勢作為護城河,也支持成立主權基金,才有機會在和各國競爭對手角逐市場時,獲得強而有力的武器。
 
相關語音:
  • 0501新聞特寫--川普就任100天全球經濟秩序面臨重組 臺灣二次轉型迎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