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灣出口表現強勁,前9個月出口年增率將近3成,相較亞洲鄰近國家和美國、歐洲等主要經濟體高出14到28個百分點不等,加上AI商機持續發酵,訂單能見度清晰,財政部研判今年第4季出口可望延續上升格局,今年四個季度出口呈現四季紅的走勢,確定可以成真,目前全年出口值最高紀錄是2022年創下的4,794.2億美元,今年前3季累計出口規模已達4,526.8億美元,財政部統計處處長蔡美娜表示,預估到今年10月累計出口金額將提前刷新歷史紀錄,國際機構普遍認為雖然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和貿易活動受到關稅影響,但表現比預期的更有韌性,此外AI和高效能運算需求持續以及國際品牌的電子新品拉貨潮都是帶動出口暢旺的主因,至於我國出口貨類的表現也深受AI浪潮影響。
而在出口市場的版圖上,原本從今年5月到8月,美國都穩居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不過由於9月電子零組件出口到陸港地區的金額增加,使得9月對中國出口總額達到158.56億美元,是5個月來首度超車美國的133.16億美元,中國重回臺灣最大出口市場,但總計今年前9個月對美出口1,304.89億美元,仍高於中國的1,245.85億美元,美國市場的重要性對臺灣出口來說,依舊不可忽視,因此關稅談判的進展仍是牽動產業界發展的重要變數,近期臺美關稅談判中,我方提出以「臺灣模式」協助美國打造產業聚落,不過中央大學臺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考量臺美兩地的勞動和企業文化差異,加上臺灣供應鏈恐怕難以完整出海以及投資規模等因素,臺灣模式要完整複製到其他國家有很大的挑戰。
吳大任執行長指出,在海外打造臺灣模式供應鏈,這也可能排擠臺灣內部投資及內需市場,需要審慎面對,建議先採取小規模試點、循序漸進的策略來分散風險;而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發佈的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9月製造業PMI指數雖然微幅回升0.4個百分點來到48.3%,不過已經是連續4個月呈現緊縮狀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表示,與AI有關的產業相對表現較好,但美國對等關稅的不確定性依舊對傳統產業持續造成衝擊。
從財政部的海關出口統計資料也明顯看出,目前產業間兩極化的現象依舊存在,今年前9個月出口值當中,有75%是靠資通產品和電子零組件兩大主軸帶動,傳產貨類面對庫存壓力等因素,表現不盡人意;隨著第4季進入中國大陸與歐美年底採購旺季,對我國出口都帶來成長動能,不過美國關稅政策發展仍對全球供應鏈的生產與投資布局帶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