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進入內容區塊

內政部警政署警察廣播電臺全球資訊網

:::

新聞特寫

發布日期:114-06-20

發布單位:警察廣播電臺新聞科

0620新聞特寫--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駕駛成隱患 台灣駕照制度下修至70歲
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預計將突破20%,高齡者在道路駕駛上的議題逐漸受到重視。根據交通部統計,隨著老化趨勢的快速,高齡駕駛事故比例逐年攀升,其中2024年全年65歲以上駕駛人肇事件數達58,822件,占整體事故近15%。

近期新北市三峽區一名78歲高齡駕駛失控暴衝,導致3死12傷的重大車禍事件。此起事故引發社會譁然,交通部長陳世凱立即針對此事件及高齡駕駛做出回應,並承諾三個月後祭出具體方案,並於2026年正式上路。陳世凱說,本次制度改革方向是參考日本及南韓等高齡社會的實施經驗。決定將駕照換照年齡由75下修至70歲,並引入更嚴格機制。包括70歲以上需參加高齡駕駛講習,75歲以上者須再完成認知功能測驗與實地駕駛測試。

但外界對交通部提出改革措施,包括換照年齡從七十五歲降為七十歲等措施,卻扭曲成為「禁止老人開車」,交通部主秘沈慧虹回應,台灣已步入超高齡社會,以後我們的長輩會越來越多,所以絕對不是禁止高齡駕駛,而是要讓移動是一種尊嚴,並且要平安的移動。目前已有縣市政府提案改善補助計畫案,交通部採「隨到隨審」方式增加速度和效率,但有些縣市政府認為,部分行人安全的道路改善責任在內政部、交通部身上,但交通問題是所有縣市共同面臨的問題,不光要有政府的決策,地方政府也需跟進,才更好的保障國人行駛安全。

對於即將實施的新制,外界反應不一。交通部強調,新制度並非取消長者駕駛權,而是透過健康評估與教育機制,協助高齡駕駛自我了解身體狀況、保障用路人安全。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年過40歲起,空間定位能力就會下降,高齡駕駛容易出現空間定位、感知速度、語言記憶能力變差的狀況,如果平時常開的固定路線,路況沒有出現變動,不一定會出問題,但只要路況發生變化導致無法按照平常的路線駕駛,可能就會發生狀況,   並且老齡者在面對光暗變化的時候,瞳孔調節不及,眼睛可能有老花或白內障的情形,會讓高齡者對於物體的掌控度不佳,使判斷力變慢。

高齡人口快速成長,駕駛者年齡結構的轉變已成為國家交通安全的重要課題。保障全民的道路安全及如何在尊重長者移動自主權與維護社會整體安全之間取得平衡。這將是台灣面對超高齡社會時,必須共同思考與回應的重要挑戰。未來,除了中央政策落實,地方政府與民間社會也應同步建立更完整的支持系統,讓「行車有尊嚴、出門有安全」,不再只是理想,而是全民共享的現實。
相關語音:
  • 0620新聞特寫--台灣步入超高齡社會老年駕駛成隱患 台灣駕照制度下修至7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