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屬臺灣音樂館從2017年起,展開「族群音樂調查研究計畫」,累積採集300多首珍貴的原住民及閩南族群的傳統歌謠,並以此為基礎辦理30多場「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積極將族群音樂帶入社會大眾的視野。
去年開始,臺灣音樂館進一步啟動「族群音樂採集傳承計畫」,將前期採集的歌謠帶回部落,透過傳唱教學讓年輕族人學習與傳承。阿美族電光部落張萬生頭目表示,非常感動年輕族人願意投入,擔下傳承族群文化的重任,同時感謝部落耆老的悉心教唱,讓更多人有機會聽見電光部落的聲音。
阿美族電光部落位於臺東關山鎮,最早由恆春遷徙而來,他們的傳統歌謠蘊含族人的生活方式、歲時祭儀與文化記憶,極具價值。電光部落族人動人的傳統歌謠演唱與舞蹈,帶領聽眾實際體驗阿美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而2021年經文化部登錄認定為「阿美族馬蘭Macacadaay」重要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杵音文化藝術團,也來到成果發表會現場,深入淺出向觀眾解說阿美族音樂的歷史價值與精神內涵。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推廣中心主任余昕晏說明,部落採集工作非常不容易,需要進行大量田野調查,而且在部落文化中,許多細節如服裝穿戴、舞蹈動作都蘊含著特定意義,資料採集難免有誤,希望大眾若發現錯誤能提出以便調整與修正,也期望未來在教學現場傳遞這些內容時,必須注意內涵,避免流於表面。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賴世哲館主任指出,這場音樂會不僅是電光部落傳統歌謠的呈現,更象徵族群音樂回歸部落、世代傳唱的實踐成果。為了強調音樂藝術教育的重要性,臺灣音樂館攜手教育部藝術領域中央輔導團及臺北市藝術輔導團,舉辦教師研習課程,帶領輔導團教師們親身體驗、學習族群音樂的美學及文化內涵,期盼將這份資源帶進全國藝術領域教學現場,讓更多學子有機會接觸、學習並傳承臺灣多元的音樂文化。
在臺灣音樂館今年最新的「族群音樂調查推廣補助計畫」,上半年徵件及評選圓滿結束,總計選出16案,提供每案最高25萬元補助,進行臺灣各族群傳統音樂及歌謠相關調查研究、傳習以及展演,入選者包含日月潭邵族、苗栗巴宰族、屏東霧台語系魯凱族等,希望更多人加入一同保存、傳承這些無形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