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75歲的阿嬤與長子同住,居服員發現阿嬤眼睛腫脹瘀青,後來還出現燙傷的傷痕,但阿嬤怎樣都不說真話,只說是自己跌倒的,高雄家防中心成人保護組組長鄭慧敏說在居服員和社工好說歹說下,才終於成功勸阿嬤去看醫生,家暴防治網絡在這時候也開始慢慢啟動。
像這樣被小孩打的長輩在台灣不在少數,攤開衛福部老人保護通報案件,從109年的1萬6千多件逐年攀升,去年多達2萬4千多件老人被虐待,近5年來案件量增加了0.5倍,細究誰打的,結果發現超過半數都是家中的孫子女、子女打父母或打祖父母,原本該是頤養天年的年紀,卻成了孩子的出氣桶。
衛福部保護司長張秀鴛分析,小孩打長輩又以精神虐待6成最多,其次是肢體暴力,相處問題是主因,精神疾病發作、財務問題像是啃老、酒後施暴各佔1成多。
怎麼辨別老人家可能被家暴虐待?處理過許多家暴案件驗傷的高醫法醫病理科尹莘玲醫師分享,老人家四個部位有傷就要警覺,最常見的就是頭部臉部有瘀傷。另一個致命部位在頸部,她更警告一次不處理,下次看到的可能是屍體。上肢手臂也老人被虐待的常見部位,通常發生在老人被打要跑結果手被抓傷。
台灣老人暨長期照護社會工作專業協會理事張宏哲指出老人保護案件中,常出現老人與子女緊密依賴卻衝突的親子關係,許多老人因親情無法割捨,而反覆回到剝削和暴力的情境,他鼓勵老人應及早進行財務信託與授權安全等財務管理、建立家庭公開討論文化、提高社區敏感度等預防性策略。
面對親情與暴力的困境,老人保護案件已成為威脅銀髮族晚年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的風險因子,衛福部呼籲只有「及早避免」與「及早求助」才能解除危機,成年子女要學習承擔自我責任、關心愛護父母,與父母建立平等尊重關係,也鼓勵老年父母面對成年子女的剝削與暴力,勇於尋求外部協助,維護自身權益,活出自信且獨立的晚年生活。
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剛剛提到被兒子家暴的阿嬤,最後在家暴防治網絡的介入下,阿嬤被安置到機構,兒子則是加入加害人處遇計畫輔導,老人家生活品質提升、守住生命尊嚴,人生最後階段被有尊嚴的照顧,親子兩相安的結局。
老人保護不只是家事更是整個社會要共同承擔的課題,保護司呼籲鄰里間若看到老人虐待等家暴情事可打113通報,強調通報會受到保密,你的一通電話不是雞婆是做善事,讓這個家庭的長輩和照顧者都能被社會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