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多樣性一詞在1998年由澳洲學者提出,是指人腦和認知的多樣性,包括過動、自閉、妥瑞氏症、亞斯伯格症候群、注意力不足等,許多有神經多樣性狀況的青少年,恐因家長缺乏病識感,或是擔心孩子被貼上標籤而不願帶孩子就醫,導致這些青少年在升學階段誤入歧途,或出現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為了呼籲政府正視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多名立委與台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呼籲,應借鏡國外經驗導入更多照護知識,讓這群青少年能夠及早獲得幫助。
近期學校內部發生青少年犯罪事件、以及青少年自殘、憂鬱及焦慮等行為,衛福部統計,15-24歲的自殺率逐年攀升,2023年已經來到每十萬人就有10.9人,顯示青少年情緒狀況不容忽視,台灣認知促進協會理事長、醫師甄瑞興表示,台灣每年約有14萬名新生兒,以神經多樣性盛行率2.5%估計,每年約有3500名寶寶需要接受特殊教育,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早療,估計約有三分之一已經在十三歲前接受協助,但仍有兩千人被漏接,呼籲未來應建立針對青少年需求的相關照護中心。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學校的支持系統對情緒障礙學生非常重要,但過去政府對學生情緒照護資源有限,導致學校出現教師跟特教老師合作不足的現象,如果要有效建立孩子的心理韌性,提升面對壓力和挑戰的應對能力,不僅需要家長的正面讚美,更需要學校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提升教師跟學生間的對話。
董氏基金會董事吳佑佑醫師表示,台灣多數家長仍不知道神經多樣性,如果能透過推廣宣導,幫助父母跟師長認識神經多樣性,民眾才能及早察覺並採取正確的應對,只有了解青少年孩子的特殊情緒,並提供支持跟陪伴,才能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臨床心理諮商師Anthony Hansen分享美國荒野治療經驗,以活動為導向讓孩子結合戶外活動的心理和認知治療,對穩定極端個案的心理健康有更大的幫助,可讓少年重新找回自信、克服挑戰並建立和實體互動的社交網絡,他強調,在合格有經驗的工作人員、證據支持的治療法客製化課程、適當的治療評估、注重身體和情感安全等,對治療者鞏固後續照顧很有幫助。
甄瑞興也呼籲,希望能借鏡國外成功經驗,針對不同程度的青少年情緒障礙處置上,進一步導入國外神經多樣性的最新研究跟照護經驗,並透過第一線輔導人員培力工作坊,提升照護識能,早期識別青少年情緒障礙徵兆,有效鑑別嚴重程度,攜手醫生和第一線照護,輔導人力介入協助。